星期日, 4月 14, 2013

我的哈韓


2001之前,我對韓國的印象就是韓戰,韓戰之前,就是朝鮮朝,皇室姓什麼我都不知道。若是再古早些,也就是與女真人祖先有些淵源。很多姓金的人。

2001年,我在費城認識了好多韓國人,發現我真是喜歡這民族。他們不是沒壞人,我同學中也有不可愛不好處的人,但是整體的氣息,實在是給我一種相見恨晚的感受。

在文化上對抗中國大陸的矮化手法時,部分台灣媒體不分青紅兆白對號入座,破壞倆造關係。之後諸多爭端,如在面板業的競合上,出賣台灣,卻也是事實。韓國以儒教立國,帶有深厚的集體意識,集體決策的色彩,有時壓得人喘不過氣,這也是真的。但是,我就是愛他們!^^

在台灣的成長過程,我深感台灣式的威權,稱大哥的滿口仁義,對小弟卻是視之如敝屣;做尊長的為老不尊的比例不低;要子女盡孝的,卻不思自己的親職如何曾經。但是當我與韓國同學相處,擺出大哥架勢的,就真的會把你當小弟保護著。男孩子重義,女孩子也真性情。女孩婉約的,是她的禮教,但是對於不敬而無禮的人,這些女孩的攻防能力也不輸男孩,未必受禮數教條的綑綁。

那一年在費城,我試著勾勒韓國同學們的家鄉。我腦海中浮現的是中國古人追述的三朝時代。那是個簡單而不落後,直率而不粗野,樸實而不失禮的社會。這十來年之間,我去自助旅行時,也見到些陰暗面,我住在首爾鐘閣站出來不到百公尺遠的旅社,三次旅行,有兩次見到醉漢幹架,一次是打完了,一次是完整幹架,從吵架到打完,我前去遞上濕巾,好讓他擦去一臉血。那年輕人也沒說聲謝,擦著血默默得離去了。又有一次我在明洞的一間海苔小舖子,殺時間,看了半天也沒掏荷包,結果被店員趕出去,他用破英文說不做中國人生意。這幾年,我在文獻中也到不少韓國以國家資本主義力振經濟的後遺症,首爾首都圈,與幾個重點發展的大都會,還有工業集團富了,但是無產階級的市井小民更苦了。

我試著揉和所見所聞,得出一些老生常談,一些新感受。哪個民族沒好沒壞?每國族都有自己獨到的魅力。這魅力或多,或少,但是一定有。若是沒有感覺,哪也只是自己的血裡少了一份的特質,而沒有對方的感動。如此歸結,韓國感動我的又是什麼呢?

儒家高唱的禮教,在中國是皇權的包裝紙,儒法道三家共治才是實情。民間更是九流十家得雜沓。但是儒家在韓國有著儒教的地位,深化於民風。一份過千年的深厚在一個單一民族國家中,得到傳承。儒學在韓國人民的言行中是活的,這是我過去在台灣所看不見的,感受不到的溫度。

台灣四百年的社會發育,從原民的漁獵採集,一路至今步入已開發國家之列,實踐國民高教普及,行直接民主。但是這四百年之中,有數個外來政權,一個個,各自依著不同的出發點佔據或治理台灣。加上初期人口結構以饑荒難民為基礎,文教的根植自然不及黑水對面原鄉那般深厚,也不如新天地之中原民的樸實,等到移民文化種子逐漸抽芽了,卻又進入駭人的日據時代,民族魂魄被深度扭曲。

這命運多舛的小島,發育在國軍與難民隨政府撤退來台的歷史關口,又在蔣氏強人政治的政治利益與國際陣營角力中浮沉。這些過往,讓台灣的文化深度明顯不足與不全,在廣度與深度上,也無以均勻的擴散於人口結構之中。對自家失望的人稱之為鬼島,而對自家抱持期待的,卻也活得辛苦。或許這份恨鐵不成鋼的情緒,讓我對韓國有了一種民族認同上的移情作用吧!^^

2002年返回亞洲後,我斷斷續續得讀韓國歷史,讀到的,是個受北國天地孕育的血性漢子與烈情女子,受東西方兩強拉距,而被迫生出了靈巧刁鑽的性情。

一如所有老文明,他有他獨到的複雜。這份獨到,有人討厭,有人喜歡。就我的認識而言,他不是沒有缺點,但是優點真得太多了,我是真的喜歡這民族。

"後記"  ~(愛韓國不代表不能愛台灣囉~恨鐵不成鋼的,就繼續大煉鋼唄!!!水是家鄉甜;月是家鄉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