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月 14, 2013

異文化融合的包袱與祝福


母親與她的三位手足,父親與他五位弟弟妹妹,各有一半移民定居在海外。其中兩位姑姑嫁給巴基斯坦人和法國人。此外,我母親是滿族混血,深深認同滿人文化,而父親是純客家。我從小的生長環境,會多些機會接觸到邊政的常識,滿蒙的史觀。而父系家族事業向著北美靠,生活中伴隨而來的是美國文化。

我21歲那年,在美東費城遊學時,同寢的韓國朋友,崔大哥,與我聊混血這檔事。他分享的資訊,在我心中盪來盪去,都十多個年頭了。他說他讀過一篇韓國的研究報導,說韓國對混血的下一代做長期調查,發現混血的孩子表現優異,但是他們的孩子,能力表現卻低於平均水準。是種基因傾向。

我當初聽崔大哥分享這訊息時,心中並不信這研究有什麼價值,但我也不想去否定什麼。從哪時起,十二年間我不時留意身邊的混血兒,而我的混血表妹在十二年後的今天,已亭亭玉立。她在倫敦讀藝術後,做為藝術家新秀,機伶得在藝品商中建立人脈,有不少展覽,不可限量。十二年,好漫長呀!隨著自己一天一天得老,觀察朋友,觀察自己,從經驗中推敲,與親友閒談。對於混血這檔事,有了自己的觀點。

表妹說的甚是, “誰不是混血? ”。

混血,在現代社會裡,常常以異國風情呈現一股魅力。但是把時光倒退個幾百年。不分東西方世界,對於混血都有個鄙夷至極,而且用了幾千年的稱呼。雜種!

同一件事情,為何換了個時代,換了個腦袋!……其實腦袋沒變。過去罵的是在罵哪背後的價值判斷。如今吹捧得,也只是在追求它背後像徵的意義。人心人性呀!千古一個樣!

當世界不熱不平不擠,當各國族各據一方,彼此不依賴彼此,人種血脈的混合並不常見。驅動人種交流的,往往是戰爭。混血,很多來自於戰後被物化的女性俘虜與戰勝國的男性繁衍所生。混血,成了社會經濟地位低落的一種代名詞。如今在這又熱又平又擠的世界裡,經濟行為使生產與商務兩端,都交錯著重疊建置於不同的國族之間。而企業的海外分工,會由內部的弱棒出任嗎?顯然不會!商務驅使人種的流動,使得相對的強者,有了相對強勢的投票權,用腳投票。流動中,有了交流,有了婚配。混血,儼然成了一種強勢合和的代名詞。

到底是混血?還是雜種?吹捧的,鄙視的,其實都只是人性中嫌貧愛富的陰暗面。試問,唐朝有哪位臣子敢說皇上是突厥雜種?哈布斯堡家族的家臣誰敢對主子的異國婚姻指指點點?而現代人對混血的愛慕,又在面對非裔混血時,顯出了真實的噁心嘴臉。不時聽到玩笑話,不時聽見人對遠行的朋友鼓勵來段異國戀,或是異國婚姻,可是加一句 “不要跟黑人!”。

不論哪個人種,都曾黑過。數十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可都來自非洲呦。黑人被嫌棄,不是因為他黑,而是因為這個廣大的族群,相對的比較窮困。只是會有這種扭曲思想的人,多半不願意大大方方得承認自己嫌貧愛富。

對於當年崔大哥分享的研究報告,我想只是日韓這種單一民族國家在二十世紀後半段,面對多元融合時,一種民族中老靈魂的反動。可以被理解,但是卻不成立呀!

前面先揭了對混血兒的迷思。這裡,我們回到混血家庭的生活中,踏踏實實的關注混血兒的成長與生活,在本質上與一般人或否不同。

混血兒,有著先天的祝福,卻也背負了先天的包袱。多元的文化刺激,會錘鍊多元思考的機伶,會賦予混血兒多一份的思辨能力,去打破框架。因為他們一生都看著自己的父母如何被他們自己各自的文化影響,而展現出雙方迥異的言行模式。這真是種祝福。但是混血兒看著父母各自有個框架,雖是框住了他們,同時卻也有個歸屬,這時混血兒心中難免會問對自己的歸屬感何在?於是,這祝福也成了包袱。若是混血的多元文化存在對立,或是一強一弱,或是父母的感情出問題,牽扯出孩子的認同問題。這時要認同誰,更成了小小混血兒要面對的人生議題。

文化,是種不要錢的資源。不想擁有它,也可以好好過一生,但是想要擁有它,卻可以把生命過得更精彩。凡事多想想為什麼。習慣在看似稀鬆平常的人事物上加個問號,自然會追究出不同族群孕育文化的價值系統。文化無所不在,俯拾即是。對於混血兒,他們俯拾時,能撿起比別人更多的塊寶。但是要去撿拾,須要的是動機。若他一開始就不認同自己身上的血脈,那又豈會彎下腰去找尋自身血脈的文化!

看看美國的亞裔,尤其是中日韓三國,拉丁族裔,非裔。看見了文化認同是多麼重要的學習動機。中華文化燦爛輝煌,而拉丁文化在西方文明中也扮演了扛梁柱的重要角色。亞裔與拉丁裔的移民後代或是混血兒,要發展國族認同時,都有清晰的學習對象。但是非裔美人要認同非洲時,面對卻是恐怖的時代悲劇。只知道血脈來自當年海洋強權在西非駐點的那幾個區域。但是,語言,忘了,宗教,沒了,生活中厚生利用的智慧,如何與天地相容的哲思,全在當年的槍砲下灰飛煙滅。這要他們如何向古人學習智慧呢?於是少了一份自信。不論在美洲大陸還是非洲大陸,黑人至今的窮困,絕非是基因上的不足,而是肇於文化被長期摧殘,那深層的歷史問題呀!

人的文化對於人種,好比是晶圓與晶種的關係。有了個認同的目標,就有如有了個良好的起點,將文化在種族認同的晶種上慢慢結晶。

混血孩子,若是對自己的多元的血脈感到自豪,自然能在各血脈的祖先中學到各種不同的智慧。相反的,若是一個人嫌惡自己的來源,那他便阻斷了祖先能在他身上賜下的恩惠。

我的滿漢混血,讓一些初識的朋友反射的說 “怪不得你這麼高!”。其實高個子的基因來自我的漢人父親。而愛新覺羅的姓氏,對我那民國前出生的外曾祖父而言是個皇族道統的印記,是個娘胎裡就含著得的金湯匙。但是這酷酷的姓氏,對我而言,卻是個有趣的文化晶種。

面對些聽慣了的客套話,如“貝勒”這個稱呼,我習慣莞爾一笑。努爾哈赤賜下的血液,在我體內只佔了二的負十三次方。而且就算歷史再給乾隆帝一個中興的機會,推動工業化,讓清朝壯盛得延續至今。若是真以大清律例論,我這般混血,豈是貝勒!充其量也只能被編入綠營,等著在沙場上做砲灰。祖先的輝煌是祖先的,又怎會成為子孫的品質保證!但是知道自己有位這樣有趣的先人,確實讓自己願意多花些生命在歷史上,多花份功夫靜下想想一些非主流的思維。

混血表妹的創作,很法國。說她的創作很法國,是因為很前衛,很大膽。但是有趣的是,在大膽之中卻看不到法國的元素,更多的是在探討人何以為人,人的喜怒哀樂,生命中生老病死的流轉。我與她聊混血這檔事,總是開心,有著豐富的共鳴。我們看見自己,也看見這世界,也看見這世界上有很多人以怎樣的角度看待我們。混血,讓我們能看見別人的看見。

在巴黎時,與表妹徹夜漫談。我們解析著自己的多元血脈如何在我們的生命中做工。我們不約而同的開始思索討論,對於單一種族的家庭,又可能有哪些我們所不知的祝福與包袱呢?我們廣義的看待文化時,發現了一個事實。這世界上“誰不是混血? ”

上帝造人,要人由一男一女所生。於是世界精彩萬分。每個人對於自己的姓氏,其實都是混血。混血兒的好處是從小就知道自己是混血,於是彎下腰去撿拾文化塊寶時,會意識到地上有著豐富多樣的寶物等著自己去發現。而來自單一族裔的孩子,不容易意識到自己也是混血,不容易因為意識父母的差異,而意識到多元的角度,自然不易多元得去探索這個世界,去看待自己。但是這也都只是心靈的自我設限。血脈是檔不住心靈的。讓社會擁抱多元。讓孩子們在教育中混血吧!

其實,我們都是混血。而這是件多麼美好的事情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