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山工作的那幾個月,看了些電影。第一部,是在一堆愛情肥皂電影中找了部中美混血的電影,想讓自己離開縈繞在工廠中的思緒,又不至於步出電影院時感到浪費錢。
金陵十三钗,看完,有些無奈。無奈的,不是戰火下的哀淒,而是戰後的爛帳。至今,加害人,被害人都陷在胡芻的泥淖中。電影本身,乏善可陳。簡單說,素材比電影好,電影需要更加的精闢,優異。但是十三钗失色了。看完後,只記得矯作的幾幕。例如,十二位女士在地窖中決議出面做替身的畫面,很不自然。在長廊般的地窖,卻櫛次鱗比高低有序,與地窖空間垂直排列得站與坐。這是官房聚會後大合照的姿態,不是正常大腦會排出來的對話姿態。
1945年的九月。中日戰火歇息,漫無止盡的文化敵對卻在接下來的東亞大亂鬥之中滋生。
十三钗故事背景是南京大屠殺,這場血腥的戰禍序幕是中日友好的大石頭。當下的中國不願放棄仇日的政治價值,歷來的日本不願承認先人的過失,不願面對民族歷史的醜惡。偏偏中日又是兩個強權,種種的時空背景使柏林的猶太人紀念碑與中日戰爭後的紀念建設形成了一種愈加鮮明的對比。
中國的文化浩劫在文革後一步步試圖走向恢復生息的康莊大道,但是中國人的醜惡在於自欺欺人以愚民,亦如日本人的醜惡也是自欺欺人,以無知被騙為由,將自己被害人的姿態放大,藉以模糊同時做為加害人的責任,尤有更甚者,直接否定加害事實。
中國藉仇日而團結人民,以仇日為新的民族圖騰。那是因為舊的圖騰好歸好,但是毒不少,要如何把博大精深的國學過濾出大漢沙文,過濾出男尊女卑,過濾出這些封建餘毒,把餘下精華萃煉成為新的民族魂魄,這工程,又怎是當下的中國能辦到的?!建國後對舊文化的批判猶在,四級,五級都市的老廟上都還留著斑駁的毛語錄,這個國族要如何找回自我?仇日是這局面下的一種特效藥。但是這藥能撐多久?還能壓住與侵華無關的病症嗎?現今的社會矛盾,階級對立,貧者麻木,富者炫富,宗教扭曲,文化貧瘠,這些問題與責任與日本侵華的關係,隨著歲月漸漸轉移回中國自家人身上。
而日本,為了脆弱的民族尊嚴,學校不教近代史,使人民只知明治維新的突飛猛進,不知武士道在維新過程的扭曲淪喪,而成帝國主義的奴才,草菅人命的鷹犬。戰後的日本被美國風潮洗禮,國際化的日本與戰前判若兩個國度。但是不明近代歷史的現代日本人,只知祖父輩戰後重建的苦,卻不知曾祖父在戰爭中的喪心病狂行徑。
兩造雙方的矛盾中,日本只會自欺得在自己國內洗腦人民,中國在對日本賴皮時更是火大,於是乎,持續向全世界廣播這段歷史。久了,日本人對這段過去的無賴態度,被國際愈加鄙視。久了,中國的仇日讓自己對這段歷史產生刻版印象,成了反日而不知日的民族仇視。
若是有興趣去細數中國這十年的抗日電視電影作品。那拼出來的真相,十分醜陋,愚昧。而醜的,不只是日本人逃避現實的臉譜…
回歸到這電影。中國一年只准二十部外國電影進口,例如福爾摩斯II 的編號是2012 的第一部,不可能的任務VI 是第二部。張藝謀以中資引好萊塢的團隊進中國拍片,規避了,於是能吃中國市場,又能去國際撈錢,不佔著這二十部的名額。但是這電影為民族的明天做出了什麼貢獻嗎?對南京大屠殺的日方背景有交代?千篇一律沉陷在舊模式之中,呈現日帝的瘋狂冷血。真是商業中的商業。實在不可取,甚至可惡。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尤唱後庭花。是嗎?是,又怎樣?最起碼商女不去利用亡國恨。再看看導演與製片吧!利用亡國恨,隔著歷史的長河,數著花花綠綠的人民幣。
期待能有一部電影,讓閱聽人因知日而反日,反的是日本民族性的黑暗面,而不是去抹煞這個民族。唯有追本溯源的交代日本人在二戰亞洲戰場的兇殘來自民族性的哪一段演變,才能讓日本人明白自家老祖父幹了啥事,為何當初認定戰爭有崇高的目的,為何自家軍紀好,卻又在918進犯東北至無條件投降中間十四年,放任軍隊在佔領區進行大大小小的屠殺。
沒能在理性認知的基礎上去反對一目標,這本身就是危險的事。
若反日是情緒反日,那麼就永遠只是中國人在反日,若反日是理性的反非人道,那關於二戰責任的反日會擴及其他國族。看<<金陵十三钗>>的遺憾,就是在於因為電影拍得技法很有渲染力,反而把這個議題,推向反日不知日的死胡同裡。這議題,又被推進去一步。使大眾距離認知歷史問題,又遠了一步...可惜!!
我在一堆愛情肥皂電影中找了部中美混血的電影,以為能讓自己在步出電影院時不會感到浪費錢。結果我錯了。
回歸到這電影。中國一年只准二十部外國電影進口,例如福爾摩斯II 的編號是2012 的第一部,不可能的任務VI 是第二部。張藝謀以中資引好萊塢的團隊進中國拍片,規避了,於是能吃中國市場,又能去國際撈錢,不佔著這二十部的名額。但是這電影為民族的明天做出了什麼貢獻嗎?對南京大屠殺的日方背景有交代?千篇一律沉陷在舊模式之中,呈現日帝的瘋狂冷血。真是商業中的商業。實在不可取,甚至可惡。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尤唱後庭花。是嗎?是,又怎樣?最起碼商女不去利用亡國恨。再看看導演與製片吧!利用亡國恨,隔著歷史的長河,數著花花綠綠的人民幣。
期待能有一部電影,讓閱聽人因知日而反日,反的是日本民族性的黑暗面,而不是去抹煞這個民族。唯有追本溯源的交代日本人在二戰亞洲戰場的兇殘來自民族性的哪一段演變,才能讓日本人明白自家老祖父幹了啥事,為何當初認定戰爭有崇高的目的,為何自家軍紀好,卻又在918進犯東北至無條件投降中間十四年,放任軍隊在佔領區進行大大小小的屠殺。
沒能在理性認知的基礎上去反對一目標,這本身就是危險的事。
若反日是情緒反日,那麼就永遠只是中國人在反日,若反日是理性的反非人道,那關於二戰責任的反日會擴及其他國族。看<<金陵十三钗>>的遺憾,就是在於因為電影拍得技法很有渲染力,反而把這個議題,推向反日不知日的死胡同裡。這議題,又被推進去一步。使大眾距離認知歷史問題,又遠了一步...可惜!!
我在一堆愛情肥皂電影中找了部中美混血的電影,以為能讓自己在步出電影院時不會感到浪費錢。結果我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