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0月 23, 2013

A片女神深喉嚨-女權運動的一小節,終於有了平和的句點

10月25日 激情真相

1972年,小成本的色情電影 “深喉嚨”曾經極紅一時,成為女權運動的里程碑。其荒唐不羈的激情, 在社運的解釋之下, 被視作女性自覺的性自主宣言,宣示著女性不再是男性的附屬品。作為獨立個體主張性自主 ,亦如男性 。然而這樣的解釋真得解放了女性嗎?脫離了男性沙文的壓制,卻沉入慾海。不再是男性的縱慾工具,不再是縱慾的客體或是媒介,卻轉變成縱慾的主體, 這就是真自由?

社會運動向來是個以嘗試錯誤,碰撞現有體制與意識,而緩慢成長的實踐過程,女權運動亦然。“深喉嚨”是女權運動的里程碑,是40年前,女權運動的某個篇章的起點。琳達.羅芙蕾絲(Linda Lovelace) 的“深喉嚨”為此當年的女性自覺破題了,但是她這篇章卻始終少了歸結,少了一個句號。 

當我由新聞讀及阿曼達.賽佛瑞(Amanda Seyfried) 接拍此片時的心理爭戰,心中已燃起了對此片的興趣。阿曼達身為好萊塢一線女星,接拍的作品向來不俗。特映結束時,在片尾的弦樂重奏中,我為她的選片,也為製片選角讚嘆。“ A片女神深喉嚨”不是部賣弄腥羶的色情片,卻是一部探討家庭倫理的溫馨劇作。倒敘手法解開了當年螢光幕背後的陰暗,試圖還原了琳達的身心歷程,揭露當年社運美化“深喉嚨”時,社會所看不到的真相。為“深喉嚨”開啟的議論,還原了當年忽略的驚嘆與疑問,更為這些議論落下了平和的句點。在女權的運動表象中,托升了人權的核心價值。

“ A片女神深喉嚨” 把藝名Linda Lovelace 的 Linda Boreman 從頭說起。以原生家庭影響了琳達的傳奇人生剖開來,讓女權的歸於女權,色情的歸於色情。

from TIME, Linda Lovelace and husband Chuck Traynor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nda_Lovelace

若是把社會比喻為一個各式高分子聚合而成的混合物,那麼家族,家庭就如同分子,原子好比做個人。由此框架討論女權時就不得不思索,兩性社會中的化學變化中,男性所扮演的角色。 面對“深喉嚨”,當時的視角多傾向於女性性自主的覺醒,強調女性也享有縱慾的權力。大多以反抗男性威權的角度解釋這部色情片。“ A片女神深喉嚨”以琳達生前的自傳為腳本,抽絲剝繭還原了這部色情片其實本出於對父權社會的盲從與屈服,而非其後的反抗與真正的自覺。


若是時空能重疊,當年的女權社運人士又會如何面對自己的盲點呢? “A片女神深喉嚨”在還原這段過往時,含蓄得批判了當年的社運狂熱。 



早已傾斜的危樓終於崩下了第一塊磚瓦......

琳達的沉淪在於遇人不淑,然而遇人不淑本身就是一種外部歸因。根究不識人而受人擺佈的原因,在於沒有自知,所以無從自適自信,以至於心理成熟的進程落後與生理成熟。選錯了良人。然而沒有自信沒能建立自知,卻又起因於家庭教育這個無從選擇的外部因素。琳達其篤信天主教的母親,以自己動手著色的父權形象包裝了丈夫的威權,做為工具掩飾自己逃避過往,而且長年活在罪惡感中的扭曲。把不做個人判斷,放棄選擇,對丈夫唯命是從,作為迴避自我責任的手段,以逆來順受,作為面對自我時的卸責藉口。 以為放棄選擇就無須面對選擇權力所伴隨的責任。

人生果真是無權所以無責?在威權之下的,不分男女,選擇消融自我時,往往不知棄權本身也是個重大的選擇。無奈當外部社會環境確實存在著兩性,或是無關性別的權力失衡時,棄權而在淫威之下妥協,也是人性常情。 

二次世界大戰後,全球社會結構隨著舊大陸的重建,新大陸的崛起,也產生了兩性分工合作的結構劇變。女性走出家庭投入社會的直接生產,趨勢愈演愈烈。經濟實權的逐步提升提供了女權運動的一片沃土。

琳達的母親以舊時代的糾結灌輸琳達過時的人生觀。形塑了琳達前面三十年的人生。在那個意識陳舊,行為解放的女權運動初期,因緣際會得成了脫星,也使“深喉嚨”,在那個快速轉變的時空背景中歪打正著得成了女權運動的里程碑。

若是這碑上有碑文,恐怕琳達洗盡鉛華後所寫出的自傳,改寫了“深喉嚨”當初席捲社會議題時的歌謳與批判。同時也說明了,這塊碑,不是在紀念進步,而是在警誡世人曾經的迷途。  

對於當年“深喉嚨”掀起的議論,不論是對女性性自主的歌謳,還是衛道者對縱慾的批判,今日這部“A片女神深喉嚨”以人性輕易受外在世界影響的卑微與超脫外在影響的覺醒與自我決斷,提出了第三種視角。聚焦於人的可塑性,說明了當一個人自知自信,而後自重自愛,也就找回了自我,由內在找回了自由。這部電影不是在迴避道德判斷,而是解析所謂的不道德可能出於什麼原因。這讓當年的正反評價都成了當代社會的瘡疤,成了當年的過度解釋。

還原被美化的女神形象,超越道德批判,扯開反動與神化。讓女權運動在探索與迷失的過程中的驚嘆號與問號,赤裸裸得橫陳與觀眾面前。電影以琳達找回自我之後的重生,為她自己的人生畫上了一個平和的句號,也為女權運動中未收尾的篇章,做出歸結。

如今兩性在社會經濟的生產活動中日趨均勢的趨勢,已不再如在戰後的女權社會運動激烈碰撞般,女權主張也漸漸轉化為人權主張。女性維權的出發點,不再因為她們是女性,而是回歸到女性也是人的事實本質,走向女性本該擁有與男性對等權力,同時肩負對等責任的正道。

電影的中文標題對於保守的衛道者或許會有些驚悚。但是這部傳記體例的電影,即不是“深喉嚨”那般的色情片,其傳遞的價值思考也不是玩弄肉慾的A片所能相提並論的。

推薦為人父母者,攜手進電影院,靜心觀賞,感受,思考,家庭的意義與世代之間所傳遞的價值思考,有什麼是須要與時並進的,又有什麼是時代更迭也不受影響的。

人生,守護靈魂的始終是自知自信之後那份真惜生命的自重自愛。以教條逃避苦楚的鴕鳥心態,永遠都給不了答案。

“A片女神深喉嚨” 是一部有深度的好電影。希望它的票房長紅,為廣大觀眾群帶來深刻的思考,為逝者紀念,為來者開路。




星期日, 10月 13, 2013

愛在戰火迷亂時 現實就是無配樂的第一人稱獨白(電影分享)




特映後的那晚,想動手把心得生出來,卻遲遲找不出自己的視野。

特映後的每個晚上,我都知道要寫篇心得,但是這真是一部我寫不下去的電影呀!電影中血腥的不是畫面,而是運鏡時避開血肉,卻引領觀眾看見鏡頭之外的殘酷。

好幾天之中,遲遲沒把這文章打出來。感覺有口氣悶著,想吐息卻又不知自己把它悶哪了!

當莎翁的讀者知道了茱麗葉年僅14歲,讀者如何看待這殉情的早戀呢?部分阿美族部落視14歲為成年的界線,這又會太早嗎?還是剛好呀? 

愛在戰火迷亂時故事主人翁12歲被迫槍殺雙親,加入革命軍,做為鈳鉭礦的奴工與軍隊的巫師。面對外在戰火掙扎求生,內在又飽受雙親的亡靈缚累。

逃離革命軍,戀愛,結婚,再被革命軍抓回去,被嶄殺自己丈夫的軍頭性侵,做為洩慾用的禁臠。
懷孕了,手刃自己腹中孩子的爹,再次脫逃。
被父母的亡靈糾纏,逃離亡夫的家人,獨自產子,回到出生的村落,埋葬雙親……
1214歲之間經歷了已開發社會中絕大多數人一輩子都不曾經歷的苦難。
電影,以做為禁臠而產子後,以送終與迎接充滿情感矛盾的新生命,結束了未盡的故事。



這樣的劇情,我要從何處切入呢?

寫電影中諷刺的宗教?
論述宗教與信仰之間的落差,人的原罪?
寫電影中使用的符號,把紅澄澄的棕梠油視作先進國家對非洲大陸的壓榨,把電影中的白雞、白子、白色亡靈串在一起,述說天下本是一家?
還是要把西非歷史考察一遍,寫非洲內戰的遠因與近因?
寫人心人性的受造?
以發展心理學,寫一個幼童如何在發育期承受心理打擊與濫用植物鹼生成幻覺,以解離自我,以分裂自我逃避苦處?……….

無論我怎麼嘗試,總覺得這些都是隔靴搔癢。

這一切只是一部電影嗎?
劇本把數不盡的悲苦聚焦在年幼的單一個體上,確實是讓觀眾在感性上難以承受,但是這些虛構的劇情,卻不只是虛構,而是散落在世界各內戰國家的現實人生。

剛果、賴比瑞亞、索馬利亞、烏干達、斯里蘭卡、葉門、巴基斯坦……我想那種怎麼寫都不對勁的無力感,就是來自於心中清楚,這些恐怖的悲哀,無淚的泣述,過去,現在,乃至於未來都必然存在。

曾讀過世界展望會對於非洲娃娃兵的報導文章,現在又浮現在腦海中了。軍頭以革命解放為名,割據農鄉勢力,守住礦產區賺取喪天良的稀有礦財,壯大後也不排除進擊政府,做取而代之的盤算。

革命軍習慣劈砍新佔領區每一戶的男主人,再逼迫其他家人把橫死的丈夫、父親、兒子,剁開來以大鍋煮了……以恐懼控制人心!會有愛在戰火迷亂時也是因為先有這些讓人髮指的戰禍呀!

思緒盤在電影裡的苦難在現實世界中,不間斷的發生著,於是在數日後,沉澱出來了下筆的位置。

從電影製播團隊如何從現實中取材孕化,下手撰文。

故事原型本源於緬甸。
在金奴葉改編與導演之下,將故事線移轉到相對較為西方世界所熟習並關注的剛果共和國。

金導,讓整部作品,以一個小女孩的無數悲苦堆疊而出。讓觀眾倒吸的每一口氣。使觀眾還來不及吐息,卻又來一陣驚嘆與愕婉,一疊又一疊,在肺裡堆出了一股陰霾,久久吐不出來。

這部電影於去年二月,震攝了第六十二屆柏林影展。
素人演員瑞秋.瑪瓦贊 Rachel Mwanza 的第一部作品,也是導演金奴葉 Kim Nguyen)自述,自己至今四部電影創作之中,最能忠實自己所求的洗練作品。

金導生長於加拿大魁北克。
越南父親與法裔加拿大母親組成的多元文化家庭,孕生出金導深刻而不具姿態的人文關懷。
金導為此片準備了十年的功夫。他走入剛果街頭攝影,捕捉每一個他看見的文化細節,試著從孩子的眼眸中觀察剛果。

十年磨一劍,完成了充滿人道關懷、同時控訴暴力的超現實劇作,以第一人稱倒述,緊湊的節奏,施展了專屬於他自己的金氏魔法,以如夢似幻般的氣氛刻劃現實。

在小男主角與女主角短暫的幸福時光之中,白化症聚落內追逐公雞的詳和歡喜,在棕梠油與屠夫肉舖之間看似和平的生活,卻都充滿了緊繃張力的隱喻。都使電影的尾勁更加強烈,足以讓觀眾走出戲院後好幾天,都還能在他烙下的影像中發現新意涵。
演員中最大亮點,無非是初試啼聲就拿下柏林影后的瑞秋.瑪瓦贊。
金導一開始就鐵了心,要花費漫長的時間打造這部大作,並堅持由剛果街頭海選面試戲份沉重的女主角。

金導在街頭發現被父母棄養的瑞秋深具潛質,而瑞秋自幼餐風露宿,朝不保夕的生命經驗切合了角色設定,演活了這角色,自然卻深入靈魂底層的演繹詮釋,讓她技壓群雌如黑馬般在柏林奪獎。更成了該屆影展的話題。

現實的戰鬥、精神世界的對抗、救贖、原諒、舊生命與新生命的拉扯……金導陳述的,不只是在虛幻影像中呈現了真實的戰火孤雛與其幼小卻滄桑的生命,更是把真實的孤兒,生命真實的苦楚與救贖領向世界舞台。金導用他的溫柔,陳述了強烈的呼求,讓所謂先進國家的娛樂界輿論,無可迴避得正視國際人道議題。我想這是他遠超越藝術領域的成就。

文勝質則史,質勝文則野。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部電影中的光影隱隱得照射出了金奴葉壯碩的精神巨人的背影。

愛在戰火迷亂時是部值得被每個人細細感受,慢慢思量的絕佳劇作。10/18院線。輔導級,個人建議高中以上的學生,邀三五好友,一同去電影院,經歷這場震撼。不論青年學子要以感恩現有生活歸結,或是去思索人性的可塑性,又或是有其他的發想,這部電影都會是一趟相當值得的心靈旅程。

在此寫不出來的,還須要你/妳去電影院親眼經歷呀!






緬甸兒童軍


點擊此初,這還有剛果內戰與娃娃兵的完整報導。

星期三, 10月 09, 2013

日落真相 揭開日出東方的不敗神話(電影分享)

《日落真相》 10/9 磅礡上映 

廣島長崎原爆之前,日本已經提出了有條件投降,但是原爆攻擊之後日方在無條件投降之下,當初提出的條件,反而成了日本最大的恐懼,成了占領者的政治難題。

日本萬世一系天皇之存廢!
存,何存?
廢?何廢?

美國本土希望法理上發動戰爭的天皇被處死,日本以皇居為神居,全國上下活在誓死效忠天皇的意識形態之中。麥克阿瑟若沒處理好,勢必引來相臨北日本海的蘇共接管日本。美國陷入懲罰天皇失去日本,或是放過天皇失去民心的政治兩難。麥帥自己不在這兩個先射箭再劃靶的戰爭罪調查設計之間掙扎,而把燙手山竽扔給部屬之中的日本通,費勒准將。

費勒在軍校時期的日本戀人島田綾回日本後,在美日開戰前夕,費勒調駐日本與綾再續前緣……如今面對東京大轟炸之後的斷垣殘壁,又肩負影響歷史進程的戰爭罪犯調查案,費勒於公於私,要調查的事實在太多了,同時間又有其他將軍抱持著僵固的政治立場虎視眈眈得躲在暗處看著他……



夏花開在春曉之前的寒冬......
覺醒在昏昧的年代......

<落日真相> ,電影可貴之處在於虛構改編之處鉗於史實之中,卻不是改寫歷史本身。使近兩小時的電影,與前後近十年的近代史,有著三國志與三國演義一般的對比。對史實潤飾得恰到好處。

然而此劇的價值不僅只於藝術手法的巧妙。誠懇得說,這是我至今見過最有建設性的二戰日本主題大戲。是民族療癒的藝術極致!

如此高的評價,且聽我細說!

看看 <金陵十三釵>
"沒能在理性認知的基礎上去反對一目標,這本身就是危險的事。若反日是情緒反日,那麼就永遠只是中國人在反日,若反日是理性的反非人道,那關於二戰責任的反日會擴及其他國族。 <金陵十三钗> 的遺憾,就是在於因為電影拍得技法很有渲染力,反而把這個議題,推向反日不知日的死胡同裡。這議題,又被推進去一步。使大眾距離認知歷史問題,又遠了一步。"
(http://miracles-of-life.blogspot.tw/2012/02/blog-post.html)

<落日真相> 以日本俳句,以皇居內的君臣生態,以推動戰爭與結束戰爭時,關東軍、陸軍部、首相的任命與天皇的互動,表達了日本何以是日本!
以美日軍人世家的戀情,潤飾了陳述的手法,讓軍人說出自己是武士也是冷血屠夫的事實。

西田敏行飾演鹿島將軍,他在宣傳活動中說「劇本精準傳達日本人的心理讓我稱奇,」他說,「它了解日本文化並讓人深入洞察。」這是個多麼可悲的評析呀!
可悲,不在於個人,而在於國族,在於整個曾經受日本侵略的東亞國際。

戰後,德國在東西分裂之下,面對納粹暴行自我檢討,在東西德合併之後更是延續了面對戰後責任的政策,教育人民,重新打直腰桿好好做人。
曾有位美籍尊長問我身為東亞人民如何看態日本與德國戰後截然不同的態度。發動戰爭的法理責任,一方是納粹,是個政黨,是國族的局部。一方是天皇,是國族血脈象徵,是單一民族國家不可分割的整體。於是一邊選擇切割與面對,另一邊選擇了否認逃避。

如今再次檢視我對老爺爺的回答,我想答案更向著意識型態上延伸,一邊是文藝復興後的哲學基地,講究個體覺醒於集體,另一邊是階級運作,信奉集體主義的島國。其集體主義更甚於輸出文化到其領土的漢文化中國。
中國是大陸國家,各家思想學派有山川屏障保護,得以發育茁壯,存在而衝撞挑戰彼此的立場,使儒釋道並立於政治的表面,在政治之下暗流著不只九流十家的思想。
日本儒學,佛學,都是神道教的工具,而神道教起於西元前兩百餘年的彌生時代,其思想也是工具,是馬騎兵部族屠殺日本原住民蝦夷人的合理化,文化工程。其島國地形,高緯度,沿海相通,新勢力不易打翻神話時代的威權,於是大和國以百年前曹魏面對彌生後期的政治智慧,分封名義上的政治資源,維繫自我存在,以蘇我氏受封奠定往後一千七百年,至今不墜的傀儡皇權。

西方人對東方的費解,尚可理解,但是東亞鄰國對日本的不解,實屬悲哀,又更遑論日本人對日本的不認識,那又更是可悲。


極權的極致不在於政治,而是支撐政治的文化。當掌權派以一家人的血脈神格化,做為自己的政治籌碼,而且行之千百年而不墜,那麼不只是無產階級與非知識分子深信這神人的存在,資本家與知識分子也都對神人深信不疑,以至於掌權者挾此神人令全國上下行自己的意,卻也深信那不是自己的意,那是天意。
所以甲級戰犯至死也都不認罪……

比較文化學,甚至是比教宗教學,在戰後早已理出了日本何以啟戰的答案。
看著人心人性,在古今中外各文化中,以神之名,行出魔鬼的罪。
以天皇之名,行戰爭罪之實,以大航海時代的侵略戰辯稱日帝侵略無罪,模糊焦點,躲避各占領區內虐殺戰俘與平民的惡行,這不正如十字軍東征時,以殺死異教徒為贖罪之路,一樣的愚昧!
然而集體意識阻斷了個體將這個集體視作一個體,阻斷了這種去神化的反省。讓這謊言存續了千百年。

戰後已經超過一甲子了,終於出現了一部劇作忠實得以糢糊的清晰還原那舊大陸的極東之地。以太陽為名的民族。當彌生時代就展開的欺瞞在兩千年後崩解,符號化的民族正面迎向世界,卻不管痛得禁不住淚水直流都不願睜開眼;當生不如死的生離終成死別,過去醉心的分分秒秒都成了心頭上的錐子,扎著,不刺穿卻也不鬆落。

<落日真相>……有兒女情長,有英雄氣短,有國族悲歌,有每個戰火下孤單,不再完整,寂寥的哀働。蕩氣迴腸的電影拍出了廢墟焦土中露芽的菜苗,告訴觀眾,發動戰爭的無知與殘忍如何反噬其身,卻又吞噬不了留在潘多拉箱中的希望。

文化學說闡明的表裡,只是學者的智慧,唯有通俗藝術的轉化,風才能行,草才會偃。
終於!終於有一部電影觸及了這問題的核心!
做為一位東亞人,在此對製片團隊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