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4月 22, 2013

第36個故事……是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電影分享)


36個故事……


去了上海的阿姨。
一位離家的父親。
庸俗聒噪,卻又護著女兒而武裝著,緊繃著,慣於批判的媽媽。
鬼靈精的妹妹
獨立自主,尋夢的年輕女孩,朵兒。
姊妹倆,酸起來,兇起來,氣息與她們母親像極了。但又不總是接承母親的氣息,在細微末節處都能活出自我。

設計公司,咖啡館,沙發衝浪,揉出了台灣新世代的氣息
以物易物,也把藝術與商務,回歸到同一件事情上。

朵兒的心裡,由一場咖啡館開張前的小車禍換來海芋,而展開了她的改變。從情緒的轉換中,意識到情緒起於記憶,而在對巴哥犬的感情中,面對了傷痛,於是痊癒。



姊妹倆,在過往的遺憾中,說出了缺席父親的生死已經淡出了自己的生活。倆人在一正一反的性格中,由一串小吊飾,一個不存在的故事,開始融合。片尾,夜裡在沙發上的姊妹對話,由桂綸鎂分飾二角,加上姊妹倆之後下定決心再次突破,朵兒夜裡在屋頂對著妹妹說出自己的擔心,散發了滿滿的手足情,還有她們母親最後一場的嘮叨,被計程車司機點破,而畫面轉到咖啡店中兩個男人的身影,再再點出了,姊妹倆的成長與改變。解脫了成長的遺憾,展開了新頁章。

細膩的分鏡,綿密得把每個物件與符號,每個角色一抹神情變化,配樂的巧妙休止……串接在一起,絲絲相連,連出了主人翁的心理故事,與價值認知的轉變。

心理價值,可以是個行銷手法。以物易物,也確實為咖啡館的生意帶來銷量,但是一旦啟動了心理價值的交換,也就啟動了心靈的交融,原本的行銷手法也就昇華了。於是逝去的,活了。其實那巴哥犬,不曾逝去,卻活在謊言的底層,等著朵兒再次抱起牠。

那串鏡頭從未帶到的吊飾,不只是手機裝飾,更是鑰匙。一把打開記憶的鑰匙。

為何三位宅宅願意把收集品鐵金剛獻上,換上一張照片,紀念自己兒時的記憶。愛喝義式濃縮的男子,說了35個故事,卻在說到家鄉台北時明白了,記憶呀,過去呀,這些對自己的靈魂而言是何奇珍貴,那男子不但改變心意,帶走了他的記憶,還任性的帶走了朵兒的畫。



男子的嘴裡的35個故事,日本客人對母親的孝心,想換木馬給孩子的父親,這些故事都流向朵兒心裡,孕化了她追尋第36個故事的決心。日本童謠中,時時夢見的家鄉有著山溪。現實中,朵兒早已活在她的故事裡,她在故事中溯溪而上,串起了過去,撿起了過往。於是健壯了心靈。

記憶呀!記憶….那到底是什麼呢?以後的記憶,又是什麼呢?不正是每個今日的當下嗎!

這部電影已是朵兒的第36個故事。是進行式,劇終之後,還在你我心中前行。

做看官的我們每個人的故事不也都道不盡,數不完嗎。意識到當下的語言與行為都吐露了自己的心理價值,而這些都會成為往後的故事,也就知道了,我們都活在當下這個故事之中。

三串路人訪談,這又意味著編劇與導演,想與觀眾說什麼呢?就開啟自己的心理價值交換,快快樂樂活在自己的故事,活出自己的故事吧。

最後嘮叨一句。主題曲真好~
值得細細的聽,想想自己的答案又是什麼呢~^^



【第36個故事】電影主題曲 雷光夏

夏天的雨水飄落 寧靜公園

深夜的微風拂過 吹乾了樹

在街角的咖啡店   相遇的一刻

故事從頭 我對你依然心動

溫暖的太陽照著 冬天的花

你微笑著讓我 抹去眼淚

看這座城市 漫漫 被時光移動

若伸出手 還是渴望被你把握

*給我 我想要的生活

面對 最坦白的眼眸

前方 是一片晴朗星空

答案 靜靜擁抱我


星期日, 4月 14, 2013

我的哈韓


2001之前,我對韓國的印象就是韓戰,韓戰之前,就是朝鮮朝,皇室姓什麼我都不知道。若是再古早些,也就是與女真人祖先有些淵源。很多姓金的人。

2001年,我在費城認識了好多韓國人,發現我真是喜歡這民族。他們不是沒壞人,我同學中也有不可愛不好處的人,但是整體的氣息,實在是給我一種相見恨晚的感受。

在文化上對抗中國大陸的矮化手法時,部分台灣媒體不分青紅兆白對號入座,破壞倆造關係。之後諸多爭端,如在面板業的競合上,出賣台灣,卻也是事實。韓國以儒教立國,帶有深厚的集體意識,集體決策的色彩,有時壓得人喘不過氣,這也是真的。但是,我就是愛他們!^^

在台灣的成長過程,我深感台灣式的威權,稱大哥的滿口仁義,對小弟卻是視之如敝屣;做尊長的為老不尊的比例不低;要子女盡孝的,卻不思自己的親職如何曾經。但是當我與韓國同學相處,擺出大哥架勢的,就真的會把你當小弟保護著。男孩子重義,女孩子也真性情。女孩婉約的,是她的禮教,但是對於不敬而無禮的人,這些女孩的攻防能力也不輸男孩,未必受禮數教條的綑綁。

那一年在費城,我試著勾勒韓國同學們的家鄉。我腦海中浮現的是中國古人追述的三朝時代。那是個簡單而不落後,直率而不粗野,樸實而不失禮的社會。這十來年之間,我去自助旅行時,也見到些陰暗面,我住在首爾鐘閣站出來不到百公尺遠的旅社,三次旅行,有兩次見到醉漢幹架,一次是打完了,一次是完整幹架,從吵架到打完,我前去遞上濕巾,好讓他擦去一臉血。那年輕人也沒說聲謝,擦著血默默得離去了。又有一次我在明洞的一間海苔小舖子,殺時間,看了半天也沒掏荷包,結果被店員趕出去,他用破英文說不做中國人生意。這幾年,我在文獻中也到不少韓國以國家資本主義力振經濟的後遺症,首爾首都圈,與幾個重點發展的大都會,還有工業集團富了,但是無產階級的市井小民更苦了。

我試著揉和所見所聞,得出一些老生常談,一些新感受。哪個民族沒好沒壞?每國族都有自己獨到的魅力。這魅力或多,或少,但是一定有。若是沒有感覺,哪也只是自己的血裡少了一份的特質,而沒有對方的感動。如此歸結,韓國感動我的又是什麼呢?

儒家高唱的禮教,在中國是皇權的包裝紙,儒法道三家共治才是實情。民間更是九流十家得雜沓。但是儒家在韓國有著儒教的地位,深化於民風。一份過千年的深厚在一個單一民族國家中,得到傳承。儒學在韓國人民的言行中是活的,這是我過去在台灣所看不見的,感受不到的溫度。

台灣四百年的社會發育,從原民的漁獵採集,一路至今步入已開發國家之列,實踐國民高教普及,行直接民主。但是這四百年之中,有數個外來政權,一個個,各自依著不同的出發點佔據或治理台灣。加上初期人口結構以饑荒難民為基礎,文教的根植自然不及黑水對面原鄉那般深厚,也不如新天地之中原民的樸實,等到移民文化種子逐漸抽芽了,卻又進入駭人的日據時代,民族魂魄被深度扭曲。

這命運多舛的小島,發育在國軍與難民隨政府撤退來台的歷史關口,又在蔣氏強人政治的政治利益與國際陣營角力中浮沉。這些過往,讓台灣的文化深度明顯不足與不全,在廣度與深度上,也無以均勻的擴散於人口結構之中。對自家失望的人稱之為鬼島,而對自家抱持期待的,卻也活得辛苦。或許這份恨鐵不成鋼的情緒,讓我對韓國有了一種民族認同上的移情作用吧!^^

2002年返回亞洲後,我斷斷續續得讀韓國歷史,讀到的,是個受北國天地孕育的血性漢子與烈情女子,受東西方兩強拉距,而被迫生出了靈巧刁鑽的性情。

一如所有老文明,他有他獨到的複雜。這份獨到,有人討厭,有人喜歡。就我的認識而言,他不是沒有缺點,但是優點真得太多了,我是真的喜歡這民族。

"後記"  ~(愛韓國不代表不能愛台灣囉~恨鐵不成鋼的,就繼續大煉鋼唄!!!水是家鄉甜;月是家鄉圓!!!^^)

星期一, 4月 01, 2013

惟有飲者留其名~



青春如同啤酒,苦澀卻又美好,放不得的,總要一飲而盡。
記憶如同紅酒,隨著時光流逝,會越來越有味道。
智慧如同威士忌,總須要經過蒸餾,再放進舊桶子裡,等它成熟。


同樣的是,剛好時都是美好,沒節制時都會傷人~